生質燃料(biofuel)近年來環保聲名大噪,許多人相信它可以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淨排放量,理由是提供原料的甘蔗、玉米、油菜、小麥在種植過程中,會藉由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燃燒這類燃料不會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淨增加,有利於對抗全球暖化。
然而這恐怕是一廂情願。《經濟學人》雜誌報導,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明年四月上任的新任主席是台灣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最近委託進行的一份報告顯示,生質燃料對於遏阻全球暖化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火上澆油,關鍵在於另一種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2O)。
荷蘭籍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琛(Paul Crutzen)早在二○○七年就已研究指出,科學界嚴重低估氧化亞氮助長全球暖化的能耐,而且種植生質燃料作物會釋放大量的氧化亞氮,完全抵消其環境效益,甚至還會產生負面效應。參與撰寫該報告的霍華斯博士指出,克魯琛的計算方法雖有爭議,但基本結論正確無誤。
氧化亞氮又名「一氧化二氮」,俗稱「笑氣」,有輕微麻醉作用,常用作改裝汽車的助燃劑。在全球暖化問題上,氧化亞氮的名聲雖遠不如二氧化碳,但其溫室效應是同質量後者的二九六倍。氧化亞氮是自然界氮循環(nitrogen cycle)必然產物,但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富含氮肥料,導致氧化亞氮排放量步步高升。玉米由於根部較淺,一年只有幾個月會吸收氮,被列為頭號「漏氮作物」。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湯森德正在研究人類對氮循環的影響,初步結果顯示氮循環變化的速度、幅度更高於眾所矚目的碳循環。湯森德與多位同儕發起「國際氮倡議」(International Nitrogen Initiative),目的是深入瞭解氮循環變化並降低其負面效應,最終要像管理其它污染物質一樣管理氮。
以糧食作物為原料的第一代生質燃料除了助長溫室效應,還會影響糧食市場供需,造成部分地區糧食短缺。現在學界與業界正全力研發第二代生質燃料,改用廢棄木材或稻、麥、玉米稈、回收乳品等農業廢棄物,期望開創真正具有環保與商業價值的替代性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