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服務分類 >
> 正文
發佈時間:2012-07-04 09:15:38
“腳踏實地的感覺真好,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是“神九”航天員劉旺在返回地球后的感慨。 在圓滿完成為期13天的太空任務后,6月29日上午10點03分,“神九”三名航天員順利返回地球。在返回艙中進行了數十分鐘的重力再適應,11時許,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劉洋相繼順利出艙。 “過程完美、結果圓滿、成果豐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言人武平對此次任務評價道。而凱旋的三名航天員將接受14天的醫學隔離期,此后還將用20天至30天的時間進行恢復。 “神九”任務結束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開啟新的征程。 “目前,針對貨運飛船的研制工作已經展開。”航天專家龐之浩對本報記者透露,“載人航天工程即將進入‘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的第二階段。” 安全回家 此次“神九”回家的“落點”,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內的一片具有坡度的草原上。在“神九”落地前一刻,返回艙緩沖發動機順利點火,緩沖了著陸瞬間的沖擊力,亦使得返回艙在著陸后呈現向下傾倒的姿態。 “這是返回艙著陸時的一個正常姿態,傾倒狀便於工作人員進入軌道艙協助航天員出艙,”龐之浩對本報記者稱,“不過對於航天員來說,他們在返回艙傾倒狀時,是被倒掛在座位上的,此時就需要工作人員進入艙內,依次幫助航天員解除束縛帶后,才能完成出艙。” 直播畫面顯示,三名航天員出艙時身體活動靈敏。但與此前三次載人航天任務有所不同的是,航天員在出艙后,立即被工作人員協助接入了座椅中。 “在太空中生活、工作13天后,航天員們的立位耐力會比較差,站立時的平衡和控制也會變弱,同時肌肉可能也會萎縮,因此需要工作人員協助出艙。”龐之浩對此解釋稱。 “神九”安全著陸貨運飛船研制啟動 當日稍晚,三位航天員接受了身體檢查,并乘坐專機抵達北京。此后,他們將接受為期一個多月的隔離、療養和恢復。 “航天員需要利用這段時間通過藥物和食品,對身體進行調整,重新適應地球重力環境。”龐之浩透露,“此外由於在太空中,航天員腿部基本不受力,所以他們還需鍛煉腿部力量,通過‘下蹲起’來增加體力和耐力。”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陳善廣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稱,位於北京的航天城首次簡化了歡迎航天員返航的儀式,直接護送他們回到航天員公寓,突出以人為本,今后將成為中長期飛行的慣例。 研制貨運飛船 龐之浩介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劃被稱為“三步走”戰略。其中,“神七”至“神九”任務的順利完成,意味著工程已經即將完成“三步走”中第二步的第一階段,即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與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的關鍵技術。 而根據規劃,上述戰略中的第三步建造較大規模并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而空間交會對接、貨運飛船的研制等都是走完第三步所需的關鍵技術。 “距離完成第二步第一階段,只差一次‘神十’任務的考驗。”龐之浩表示,“等到‘神十’發射后,中國載人航天將進入第二步第二階段,屆時天宮二號和三號空間實驗室將相繼發射,它們的功能會比一號更好,這將進一步驗證交會對接技術,同時還會開展較多的空間技術實驗。” 龐之浩同時透露,為了滿足今后航天員在空間站進行長期工作時的補給需要,對於貨運飛船的研制也已經開始。 “研制中的貨運飛船與‘神舟’系列飛船的設計結構不同,將以‘天宮’的結構為基礎研制,因此具有兩艙結構。”龐之浩披露稱。 而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此前也曾對媒體透露,貨運飛船的主要任務是補給空間站,以保障空間站能長期工作,因此必須具備非常大的運輸能力和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功能,只承擔單程運送任務,并無需返回地球。 據媒體此前報導,2011年中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即已開展了對研制中的貨運飛船名稱征集活動,其中“天梭”獲得了最多的選票。不過,貨運飛船的最終名稱,尚有懸念。 龐之浩介紹,用於載人的“神舟”系列飛船,則在“神八”開始,就進入到了技術定型狀態,今后將可批量生產。 “經過‘神五’和‘神六’的初期試驗技術狀態,和‘神七’的太空出艙試驗技術狀態后,從‘神八’開始,‘神舟’系列飛船已經進入天地往返運輸器技術狀態。”龐之浩稱,“技術定型后就能批量生產,這將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可靠性,減少研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