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第1名取得法國國家高等造型藝術表達文憑的徐瑞憲,過去10年在亞、歐、澳洲及美國有多項獲好評的展出。他最近在紐約成立工作室,在另一個創作環境再出發。
走進徐瑞憲位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1800平方呎的工作室,感覺像進入小型工廠。除了車床、銑床、鑽床、切割機、銲接設備、重型圓矩機及起重裝備,還有各式各樣的小鋼釘、電線及鋼板。
徐瑞憲解釋,在展覽中看似造型簡單的作品,觀者看不到的機械動力的部份其實是相當複雜的。通常一件作品從構想到完成的過程包括圖面、結構分析、初步草圖製作(手繪的電腦圖檔)、細部草圖(與電腦製圖連結)、結構板件的雷射精密切割、零件製作。待所有材料都準備好了,才進行組裝、調整及修整,而銲接的步驟是根據不同材質有不同的做法。
紐約的雀兒喜美術館(Chelsea Art Museum)目前展出的亞洲當代藝術家作品當中,就有一件徐瑞憲機械動力裝置作品「一種行為」。作品的呈現是蓋在沙地上的許多水桶此起彼落的突然掀起又立即蓋合,彷彿是沙灘上一群偶爾掀起重殼張望的寄居蟹。觀者掀起水桶才會發覺,簡簡單單的外觀設計其實並不簡單,有許多藝術家的巧思在其中。
徐瑞憲在在今年2月遷進新的工作室,目前有3件作品的創作同時在進行中,主題都和紐約有關。他說,他的創作從不重覆過去的作品。在紐約,他看到更多的包容,呼吸這個城市的空氣,讓他的創作有新的養分。他希望透過他的創作可以讓觀者也獲得他處在這個環境裡得到的啟發。
「向紐約致敬」是牆面上的動力機械裝置。「曼哈坦之雲」是視覺與音樂結合的裝置。「未完的旅程」則是上百張曼哈坦建築物的素描。徐瑞憲說,2007 年來到紐約的第一個冬天,他中午常常在紐約中城等朋友一道吃午餐,而等待的時間就隨手勾劃週遭的建築物。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1992 年初到法國普羅旺斯藝術學院(Aix-en-Provence)修習西畫的徐瑞憲,繪畫作品也獲得藝術界高度肯定。他的紐約建築物素描系列展現出這個多元城市建築物的多元面貌。他說,這些生活中所見也反映出他創作的生活。
紀錄片導演黃明川曾拍攝紀錄徐瑞憲如何用廢棄物重新組裝成許多會自動或連動的藝術作品,以及這位科技藝術家生活、親情與藝術之間的激盪。黃明川的「飛越科技藝術」2007年在台灣「公共電視」頻道播出,讓許多人認識長年與母親做環保回收工作並從中獲得啟發的徐瑞憲。
強調「能創作就是最大的幸福」的徐瑞憲說,來到紐約再出發,親情和家人仍是最大的內在支撐力量。總是以坦然笑容迎人的徐瑞憲表示,創作過程上他會做更困難的嘗試,精神上卻更簡約。他也是紐約給他的重要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