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試院路二段的永建國小,將遷校至木柵路上,年底前發包動工,學者調查發現新基地內有螢火蟲的身影。為不讓當地的「原住民」因工程開發而滅絕,北市府大力支持螢火蟲復育工作,計畫將永建國小改造為「生態小學」,不僅學校將納入本位課程,未來也將開放社區團體共同管理研究。
經過近一年的復育工程,螢火蟲種類從原有的3種增為6種,包括黃緣螢、黑翅螢、黃肩脈翅螢、紅胸黑翅螢、小紅胸黑翅螢及大端黑螢等,數量也從原本的10多隻,增加到100多隻。
市府教育局長林奕華表示,永建國小的新校地內有生態濕地,原本環境就不錯,如今透過螢火蟲復育,讓永建國小成為生態小學,預計106學年度完工遷校。
負責螢火蟲復育計畫的台北護理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吳加雄表示,一開始建商委發現螢火蟲,一度很興奮,不過又擔心遷校工程會對螢火蟲生態造成影響,不料教育局和校方都大力支持復育工作,讓團隊又驚又喜。
不過要利用生態開發做好螢火蟲復育可不簡單,不僅開出生態草溝,也種植諸多水生植物。
吳加雄表示,為復育螢火蟲,當時在基地內打造長約300公尺的生態草溝,另外還有4個生態池。
除請來小怪手幫忙挖坑外,為避免草溝、生態池「漏水」,不僅先將土壤壓實,還以皂木毯做防水層,隨後再鋪上碎石及土壤並種植空心菜、黃花狸藻等台灣原生的水生植物。
此外,為減少螢火蟲幼蟲被天敵藻蝦吃掉的機率,生態草溝設計有高有低,吳加雄解釋,藻蝦住在水深區,螢火蟲則是住在水淺區,生態草溝設計為深淺不一,即可有效區隔兩個物種。
不過復育工程也非一帆風順,吳加雄說,一開始的時候,草溝和生態池一直不斷漏水,後來發現原來是螃蟹會挖洞的特性,把防水層挖破了,但這可是「生態開發工程」,總不能把螃蟹抓走,團隊們只好不斷「補漏」。